目 录
一、概述
二、结构特征
三、技术特性—性能曲线及性能表
四、安装图及安装尺寸表
五、安装、调整
六、使用、操作
七、故障分析与排除
八、保养、维修
九、运输、贮存
十、开箱及检查
1、概述
d型泵系单吸多级分段式离心泵,具有先进合理的结构,泵效率高、抗汽蚀性能好,振动小、运行平稳可靠、寿命长等优点。该系列泵供输送80℃以下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之用,是理想的矿用排水设备,同时适合石油、化工、冶金以及工厂、城市给、排水等。
dm/md型煤矿用耐磨多级离心泵,是我厂在d型煤矿用卧式单吸多级离心泵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种耐磨多级离心泵。md型煤矿用耐磨多级离心泵高效节能,耐磨可靠,寿命长。适用于输送清水及固体颗粒含量不大于1.5%(体积浓度)的中性矿井水(粒度小于0.5mm),以及类似的其他污水的液体。特别适用于煤矿等矿山排水。md型煤矿用耐磨多级离心泵输送的介质温度不高于80℃。
df型泵为单吸、多级、节段式耐腐蚀离心泵,适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的耐腐蚀液体。输送介 质温度为-20℃~105℃,允许进口压力为0.6mpa。
dy型泵均系单吸多级节段式离心油泵。适用于石油化工厂,用来输送不含固体颗粒的粘度小于120厘沲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介质温度t –20℃~150℃,允许进口压力0.6mpa。
dg型泵进、出水口均为垂直向上,通过拉紧螺栓将泵的进水段、中段、出水段、轴承体等泵壳体部分联结成一体。根据泵的扬程选择泵的级数。dg型泵输送介质温度小于105℃,适用于各种锅炉给水。主要有dg高压泵、dg次高压泵、dg工业泵等。
1.2泵型号意义说明
d 450-60×6 100d系列45×8
d—多级离心泵 100—吸入口直径为100mm
450—设计点流量(m
3/h) d—多级离心泵
60—设计点单级扬程(m) 45—设计点单级扬程(m)
6—泵的级数 8—泵的级数
1.3性能范围(按设计点)
流量:6.3~720 m
3/h 扬程:50~1140m
1.4警告
警告
a)本系列泵的配套电机:yb系列电机可用于井下,但不能用于采掘工作面,用于采掘工作面必须配用ybk系列电机,y系列电机不能用于井下,电机必须要可靠接地!
b)泵不允许在无液体介质状态下点动或运转!
c)泵组的转动部分在运行时不准触摸!
2、结构特征
d系列型煤矿用耐磨多级离心泵为两端支承,壳体部分为节段式,泵的传动方式是通过柱销弹性联轴器与电机联结,泵的旋转方向,从驱动端看,泵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水泵结构图纸
1
、吸入段 2
、中段 3
、吐出段 4
、导叶 5
、末级导叶 6
、首级叶轮 7
、次级叶轮 8
、轴 9
、轴套10
、首级密封环 11
、密封环 12
、导叶套 13
、填料压盖 14
、填料 15
、轴承部件 16
、尾盖17
、o
形密封圈 18
、平衡环 19
、平衡环套 20
、平衡盘 21
、平衡管部件 22
、拉紧螺栓
2.1定子部分
主要由吸入段(进水段)、中段、吐出段(出水段)、导叶、填料函体(尾盖)和轴承体等分别用拉紧螺栓联接成一体,从联轴器端看,泵吸入口为水平右方向,吐出口为垂直向上。
2.2转子部分
主要由轴、叶轮、平衡盘、轴承及轴套等组成。
2.3泵的密封
2.3.1泵吸入段(进水段)、中段、吐出段(出水段)之间的静止结合面用纸垫或二硫化钼来密封。
2.3.2泵各级间采用节流密封。
2.3.3泵的两侧轴封采用软填料密封。
2.3.4采用挡水圈挡水,防止水进入轴承。
2.4轴承部分
除d系列6-25、d系列12-25型泵轴承采用《gb/t292-94》角接触球轴承以外,其余泵型的整个转子由两端的圆柱滚子轴承《gb/t283-94》支承;轴承采用3号通用锂基润滑脂润滑。由于d系列6-25、d系列12-25型泵轴承采用了《gb/t292-94》角接触球轴承,所以转子无轴向窜动量,其余泵型的转子应有轴向窜动量。
2.5平衡部分
由于叶轮前后盖板受压面积不等,产生轴向力,此轴向力由平衡装置承担。泵的平衡装置由平衡盘、平衡套、平衡环组成。泵的平衡室由吐出段(出水段)、填料函体(尾盖)、平衡水管部件所组成,平衡水管部件绝对不允许堵塞,可用闸阀调节平衡水管部件内水的流动。
3、技术特性—性能曲线及性能表
性能曲线图
性能表
型 号 |
流 量 |
扬程 |
速率 |
轴功率 |
电 机 |
效率 |
必需汽 |
泵重 |
type |
q |
h |
n |
pa |
η |
蚀余量 |
|
|
|
|
|
功率 |
电压 |
型 号 |
|
hpshr |
|
|
|
|
|
p |
v |
type |
|
|
|
m3/h |
l/s |
m |
rpm |
kw |
kw |
v |
|
% |
m |
kg |
d |
30 |
8.33 |
166.5 |
|
25.2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150 |
2950 |
29.85 |
37 |
380 |
y200l2-2 |
63 |
2.8 |
377 |
md46-50×3 |
55 |
15.2 |
138 |
|
32.32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222 |
|
33.5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200 |
2950 |
39.8 |
45 |
380 |
y225m-2 |
63 |
2.8 |
397 |
md46-50×4 |
55 |
15.2 |
184 |
|
43.1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277.5 |
|
41.9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250 |
2950 |
49.75 |
55 |
380 |
y250m-2 |
63 |
2.8 |
417 |
md46-50×5 |
55 |
15.2 |
230 |
|
53.87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330 |
|
49.94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300 |
2950 |
59.7 |
75 |
380 |
y280s-2 |
63 |
2.8 |
437 |
md46-50×6 |
55 |
15.2 |
276 |
|
64.64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388.5 |
|
58.7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 7 |
350 |
2950 |
69.65 |
90 |
380 |
y280m-2 |
63 |
2.8 |
457 |
md46-50×7 |
55 |
15. 2 |
322 |
|
75.42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444 |
|
67.1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 7 |
400 |
2950 |
79.6 |
90 |
380 |
y280m-2 |
63 |
2.8 |
477 |
md46-50×8 |
55 |
15.2 |
368 |
|
86.19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499.5 |
|
75.5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450 |
2950 |
89.55 |
110 |
380 |
y315s-2 |
63 |
2.8 |
497 |
md46-50×9 |
55 |
15.2 |
414 |
|
96.96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555 |
|
83.9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500 |
2950 |
99.5 |
132 |
380 |
y315m-2 |
63 |
2.8 |
517 |
md46-50×10 |
55 |
15.2 |
460 |
|
107.74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610.5 |
|
92.39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550 |
2950 |
109.45 |
132 |
380 |
y315m-2 |
63 |
2.8 |
537 |
md46-50×11 |
55 |
15.2 |
506 |
|
118.5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d |
30 |
8.33 |
666 |
|
100.78 |
|
|
|
54 |
2.5 |
|
dg |
46 |
12.7 |
600 |
2950 |
119.4 |
132 |
380 |
y315m-2 |
63 |
2.8 |
577 |
md46-50×12 |
55 |
15.2 |
552 |
|
129.29 |
|
|
|
64 |
3.2 |
|
df |
|
|
|
|
|
|
|
|
|
|
|
dy |
|
|
|
|
|
|
|
|
|
|
|
4、安装图及安装尺寸表
外形安装图(本身底座)
外形安装图(公用底座)
外形安装尺寸表
d、dm、dy、dg、df46-50型泵外形安装尺寸(公用底座) |
级数 |
l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l8 |
c |
b1 |
b2 |
b3 |
h |
h1 |
h2 |
h |
n -φd |
2 |
1697 |
1440 |
- |
900 |
260 |
355 |
190 |
345 |
|
2 |
515 |
515 |
300 |
360 |
270 |
275 |
45 |
4-φ26 |
3 |
1757 |
250 |
45 |
4 |
1857 |
1555 |
530 |
1070 |
250 |
310 |
0 |
560 |
560 |
420 |
305 |
40 |
6-φ25 |
5 |
2162 |
1730 |
560 |
1120 |
360 |
370 |
100 |
530 |
600 |
360 |
6-φ26 |
6 |
2158 |
2050 |
730 |
1450 |
380 |
430 |
-30 |
500 |
730 |
7 |
2268 |
490 |
|
8 |
2328 |
550 |
120 |
515 |
9 |
2582 |
2190 |
740 |
1480 |
365 |
610 |
|
510 |
740 |
445 |
10 |
2712 |
670 |
|
60 |
6-φ24 |
11 |
2772 |
730 |
|
12 |
2832 |
790 |
|
5、安装、调整
5.1泵的安装
5.1.1泵的安装步骤
5.1.1.1泵的安装步骤一般包括把泵放在地基上找水平和联接泵的管路等。
5.1.1.2除了一般的安装要求外,安装本型泵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a)电机联轴器与泵联轴器之间必须保证3~7mm间隙(具体间隙值详见安装尺寸表中的e或l7栏值),此间隙接近泵的窜动量。
b)电机与泵的轴心线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成为直线,可用塞尺测量两联轴器端面间隙的均匀度,在圆周各个方向上,最大和最小间隙的差数不得超过0.05mm,两端面中心线上下或左右的差数不超过0.05mm。
5.1.2泵安装时需要的设备
泵安装时需要下列常规的和专用的设备和工具:
a)有负载能力合适而安全的起重设备;
b)每个地脚螺栓处都必须备有一块钢的垫铁或楔铁,作找平底座用;
a)灌浆的材料必须是不收缩的灌浆料。为了灌浆需准备一个木盒,而且需配有漏斗。
d)为了安装和拆卸填料,需要一套专用的工具,如带钩的夹具等。
5.1.3泵的基础
5.1.3.1 泵的基础必须是具有足够强度和尺寸的混凝土地基。混凝土水泥可以选用400号普通水泥,黄沙必须是不含泥土和其它杂质的纯净粗沙,石子为坚实的卵石或碎石,水泥的混合比例为1:2:5,即为1份水泥,2份沙子,5份石子,在灌水泥时,在靠近地面和高出地面的部分应放有木模框,二次灌浆的材料标号应比基础材料高一倍,机组安装就位后的现场浇灌,施工时必须浇捣密实均匀与原混凝土结合良好。基础的质量约等于机组质量的3~5倍,泵的地基应比泵的底座长出50~70mm,且要留出地脚螺栓孔(为地脚螺栓3~4倍的钢管直径)。
5.1.3.2 打地基包括如下内容:地基的地脚螺栓孔的定位,灌浆和留出外联接管路位置,然后在其余空间灌浆。
5.1.3.3 地基的表面可以是粗糙的,以使灌浆效果好。
5.1.3.4 地基完全固化后再安装设备。
5.1.4搬放和找水平
5.1.4.1 在底座或设备下面放置钢的垫铁和楔铁或调整垫,一般都放置在地脚螺栓处,如果底座或设备较长,在两地脚螺栓的中间可放置一块垫铁。
5.1.4.2 检查底座或设备下面的地基,清洗灰尘,油和其它杂物。
5.1.4.3 起重吊钩吊住底座或设备的吊耳或吊孔,把底座或设备吊在地基上方,慢慢地安放底座或设备,并对准每个地脚螺栓孔的位置。
5.1.4.4 用一个刀口平尺和机械水平仪放到安装泵和电机底脚加工平面上或地基上,用调整楔铁或调整垫的厚度来确定底座或设备在各个方位上的水平,推荐每100mm长度不平度小于0.25mm,这时地脚螺栓的螺母拧到适当的程度(不能过紧),楔铁或调整垫片应紧固。
5.1.4.5 底座或设备找平,而且和地基配合较紧后再灌浆。
5.1.5底座或设备的灌浆
5.1.5.1 混凝土基础至少应固化7天后,才能灌浆。
5.1.5.2 为了保证除去灌浆部位低强度的,疏松的混凝土,在灌浆之前,应当用一把尖锤把水泥基础材料的顶部刨掉约10~25mm。
5.1.5.3 所有的润滑脂、润滑油、油漆、水泥面上的沫状物和其它无用杂物都应当从需要灌浆的表面上除去。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应当用油压缩空气吹去灰尘和松散的颗粒。如果采用水泥砂浆,混凝土表面应当用水浸透,直到不再吸水为止,多余的水应该除去。
5.1.5.4 底座或设备应该放置在要求的位置上,把底座或设备支承在楔形调整垫上或调水平的螺钉上,并用地脚螺栓把底座或设备固定,在底座或设备边沿的底部和刨凿过的基础顶部之间允许有约25~50mm的灌浆空隙。
5.1.5.5 在灌浆之前,地脚螺栓预留孔中的所有积水和外来杂物都应该除去。
5.1.5.6 如果在灌浆之后还存在空洞,可以使用环氧砂浆来充填这些空洞,如果灌浆用的是水泥砂浆,则在应用环氧砂浆补空洞之前,建议让水泥砂浆先经过整28天的固化。在已发现的空洞处通常用手压泵来灌补环氧砂浆。应当极其小心以保证不使压力过大以免把底座或设备顶翘曲,每个空洞至少应该钻一个通气小孔以防压力过大。
5.1.5.7当灌浆材料固化后,拧紧地脚螺栓的螺母,然后再对灌浆材料涂油漆防潮。
5.1.5.8 灌浆后,进行泵和电动机的调正工作。
5.2设备的调整
设备调正包括角度调正和中心线位置的调正,至少应在下面三个时期检查设备,进行调正:
第一次,泵的底座已经拧紧,但电动机没拧紧;
第二次,泵和电动机已紧固,但吸入和吐出管路法兰的螺栓没紧固;
第三次,在运转24小时后,再检查一次,检查后把泵和电动机最后紧固。
在调正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事宜:
a)在调正以前,检查全部的管路,保证它们不对泵底座或设备产生作用力或力矩;
b)在调正泵和电动机轴中心线对正时,垫片应垫在电动机的下面。
角度调正是保证联轴器的两个平面的平行度。用一块千分表去检查联轴器法兰端上四个点,千分表读数为0.02~0.03mm。检查其平行度也可用塞尺,两联轴器平面间的差值(a-b)≤0.06mm。
中心线对中是指泵和电动机轴中心线的对正程度,应使c≤0.08mm。
5.3主要管路的联接
泵灌浆后且紧固在地基上以后,在不受外力条件下对正联接泵法兰和管路的法兰,这个对正联接不能领先法兰螺栓的力。
对管路支撑(附加)应避免管路系统的振动,应减少管路对泵的外加力。
为了防止泵的损坏,在泵管路联接以前要对管路系统进行清洗。
安装管路,应注意下列事项:
a)使用管路的规格和长度应合适,且有足够的承压能力,尽量减少管路的转弯和附件;
b)泵的吸入管路应是短而直,管路直径应大于或等于泵的吸入口的直径,泵的吸入管路的弯曲半径应尽量大。如采用锥管,则采用偏心锥管,以免沉气而发生汽蚀。
5.4辅助设备—压力计的联接
在吸入管路和吐出管路上用的压力计必须是质量好,性能合格的仪表。
吸入压力计一般装配在与泵入口同心同直径的管路上,正当情况下是装配在泵进口法兰2倍入口管径处,并在入口直管段中心线的水平位置。
吐出压力计最好装配在泵吐出法兰2倍的泵出口管径处,并垂直于蜗壳平面或泵壳所形成的弯管平面的位置上。不能装在弯管和阀的旁边,以防受不稳定流动的干扰。
5.5泵联轴器和电机联轴器联接以后,重新检查其对中性;检查电动机的转向是否符合泵轴的转向:从联轴器方向看泵,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电动机转向不符泵的转向,必须把电动机转向调正过来。
5.6如果需要,在泵运转以前重新调整轴封或重新装配。
6、使用、操作
6.1使用、操作注意事项
6.1.1泵只允许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转。
6.1.2泵不允许在吐出阀门关闭或关到很小开度下运转,否则导致泵发热,降低寿命。如果泵是安装在一个并联系统中,每台泵都要在特定的参数下运行以保证泵的流量。
6.1.3泵不能关吸入阀运行,否则使泵发生干转,导致泵零件损坏。
6.1.4泵输送的介质不能含有空气或气体,否则会使泵的流量和扬程不能准确地测出,同时会产生研磨损坏零件。
6.1.5本型泵不能输送超过0.1%颗粒的介质,否则会降低泵的效率和零件的寿命。
6.1.6绝对禁止平衡水管堵塞。检查方法:看平衡水管里不流是否畅通,测定平衡水管处温度是否正常。
6.1.7泵在运转时注意轴承温度,最高温度不得高于70℃,泵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油室清洁,并经常注意加润滑油脂或润滑油。
6.1.8有轴向窜动量的泵,检查泵轴窜动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6.1.9泵的填料压紧程度可随时调整,调至温升和泄漏量适宜为止。
6.1.10水泵工作一定时间后进行检修,密封环与叶轮的间隙因磨损超过最大值的两倍时,应更换密封环。
6.1.11用户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技术水平订出比较细致的操作规程。
6.1.12开泵以前按6.2条对泵进行开车前检查。
6.2启泵前检查
6.2.1启泵前,检查全部螺栓、管路及仪器仪表引线的联接是否紧固。
6.2.2检查全部仪表,阀门及仪器是否正常。
6.2.3检查油位计的油位是否正常。
6.2.4泵在起动前必须用手转动泵轴,感觉灵活。
6.2.5检查电动机的转向是否与泵的转向一致。
6.2.6泵起动前需向泵内注水或抽真空,并关闭出口闸阀及压力表旋塞。
6.3泵的启动
6.3.1泵启动时注意事项:
a)启动时观察压力计和开关的指示,以便调整。
b)泵吸入阀没有完全打开以前不能开泵。
c)启动后,不能使吐出阀关闭或接近关闭较长时间,否则会使泵内液体过热。
6.3.2启泵步骤
a)按6.2条内容进行开车前检查。
b)打开泵的吸入阀和水封水管路的阀。
c)关闭吐出管路的阀,使泵内充满液体。
d)启动电机。接着逐渐打开吐出管路的阀。
e)起动水泵打开压力表、真空表旋塞,逐渐打开出口闸阀到压力表指针指到泵规定参数范围的位置为止,当泵的压力上不来时,立刻停车,以免平衡机构磨损。
6.4泵运转检查
泵运转后,应立即按6.2条的程序每隔一定的时间检查仪表。以此确定泵的工作是否正常,而且要检查泵的转速。此外,监测泵的流量、扬程、温度及润滑状况。
泵在发生故障时,应停泵。且参考第7条泵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进行维修。
6.5停泵
6.5.1关闭吸入压力计和吐出压力计。
6.5.2慢慢关闭泵的吐出阀。
6.5.3关闭电动机。
6.5.4当泵停稳后,再关闭泵的吸入阀。
7、故障分析与排除
故障现象 |
原因分析 |
排除方法 |
1、水泵不吸水,吸入压力计显示值剧烈波动。 |
注入水泵的水不够。进水管与仪表等处漏气。 |
再往水泵内注水,拧紧堵塞漏气处。 |
2、水泵不吸水,吸入压力计显示高度真空。 |
底阀没有打开或已淤塞,吸水管阻力太大,吸水高度太高。 |
校正或更换底阀,清洗或更换吸水管,降低吸水高度。 |
3、泵出口压力计显示有压力,而水泵不出水。 |
出水管阻力太大,旋转方向不对,叶轮淤塞。水泵零件损坏,转数不够。 |
检查或缩短出水管,检查电机转向,应与泵轴转向一致,清洗叶轮或更换零件,提高转数。 |
4、流量不足。 |
水泵淤塞,密封环磨损过多,转数不足。 |
清洗水泵及管子,更换密封环,提高转数。 |
5、水泵消耗的功率过大。 |
填料压盖压得太紧,填料室发热,泵旋转部分发生磨擦,水泵供水量增加。 |
拧松填料压盖或更换填料,检查泵内各旋转零件并加以修正,调节闸阀降低流量。 |
6、水泵内部声音反常,水泵不上水。 |
流量太大,吸水管内阻力过大,吸水高度过高。在吸水处有空气渗入,所输送液体温度过高。 |
调节闸阀降流量,检查吸水管和底阀,降低吸水高度,拧紧堵塞漏气处,降低输送液体温度。 |
7、水泵振动 |
泵轴与电机轴线不在同一条中心线上,脏物或水浸入轴承。 |
把水泵和电机的轴中心线对准,清洗轴承更换润滑脂、润滑油。 |
8、轴承过热。 |
润滑脂、润滑油干固或脏了,水泵轴与电机轴不在一条中心线上。 |
检查或清洗轴承体,更换润滑脂、润滑油,把轴中心对准。 |
9、平衡水终断,平衡室发热,电机功率增加。 |
水泵在大流量低扬程下运转,平衡盘与平衡环产生研磨。 |
关小出口闸阀至泵的规定参数范围内运转,拆卸平衡盘与平衡环进行检修。 |
8、保养、维修
8.1概述
为了保持泵高效稳定的工作状况,泵必须经常保养、维修,维修的项目和每次维修间隔时间取决于泵的工作条件和泵的运行状况。
8.2泵的维护
定期检查泵的性能(如流量、扬程、振动等)而且要做记录,按这些记录数据去分析泵是否工作正常,是否需要维修,或确定要修的哪一个部位。
在一般条件下,如果坚持精确地测试,记录,定期的总结记录,那么每隔几个月就可以得到泵是否需要维修的可靠资料。
除在规定时间对泵监测之外,下面的维护是经常的:
a)检查泵底座、泵、电动机是否紧固,如果松动会引起泵的振动。
b)检查仪表、引线的状况,检查管路是否泄漏或松动,或其它形式的损坏,如果需要维修应立即检修。
c)填料压盖不能压得过紧,否则会影响填料的寿命。
d)轴承润滑脂每工作100小时加注一次。
8.3泵的拆卸
8.3.1拆卸泵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a)按6.5条停泵程序停泵。
b)将泵壳内的液体放掉。
c)如果轴承部件是稀油润滑时,应将润滑油放掉。
d)拆去防碍拆卸的附属管路,如平衡水管、水封水管等管路和仪器仪表。
e)拆卸泵联轴器。
8.3.2拆卸顺序
泵的拆卸步骤应从拆下吐出侧的轴承部件开始,其顺序大体如下:
a)拧下吐出侧轴承压盖上的螺栓和吐出段(出水段)、填料函体(尾盖)、轴承体三个件之间的联接螺母,卸下轴承部件。
b)拧下轴上的圆螺母,依次卸下轴承内圈、轴承压盖和挡套后,卸下填料函体或尾盖(包括填料压盖、填料环、填料等在内)。
c)依次卸下轴上的o型密封圈、轴套、平衡盘和键后,卸下吐出段或出水段(包括末级导叶、平衡环等在内)。
d)卸下末级叶轮和键后,卸下中段(包括导叶在内)。按同样方法,继续卸下其余各级的叶轮、中段和导叶,直到卸下首级叶轮为止。
e)拧下吸入段(进水段)和轴承体的联接螺母和拧下轴承压盖上的螺栓后,卸下轴承部件(在这之前应预先将泵联轴器卸下)。
f)将轴从吸入段(进水段)中抽出,拧下轴上的固定螺母,依次将轴承内圈、o型密封圈、轴套、挡套等卸下。
至此拆卸工作基本完成,但在上述拆卸过程中,还有部分零件互相是联接在一起的,一般情况下拧下联接螺栓或螺母后即可卸下。
8.4清洗和检查
8.4.1用煤油清洗全部的零件,在空气中干燥或用布擦干。
8.4.2检查全部零件的磨损情况,对不能确保正常运转的零件应更换新的。
8.4.3检查泵轴是否有灰尘或生锈,用千分表检查轴的不直度(轴的径向跳动值不大于8级精度)。
8.4.4当密封间隙超过推荐值的最大值50%时,应更换密封元件。
8.5泵的装配
8.5.1本型泵装配质量的好与坏对泵的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影响显著。
叶轮出口中心与导叶进口中心的对准,泵的转子部分与定子部分的各个密封间隙值大小及均匀等稍有偏差,就会使水泵的性能受到影响,流量减小,扬程降低,效率差,以致降低泵的使用寿命。为此,本型泵必须有良好的同心度方能使泵运转轻快,故在装配时务必注意。
8.5.2转子部件技术要求:
泵体密封环与叶轮密封环的名义径向间隙,按下表:
名义尺寸(mm) |
30~90 |
>90~120 |
>120~180 |
>180~250 |
>250~500 |
>500~800 |
>800~1250 |
>1250 |
直径间隙(mm) |
0.3~0.4 |
0.4~0.5 |
0.5~0.6 |
0.6~0.7 |
0.7~0.85 |
0.85~1.2 |
1.2~1.6 |
1.6~2.0 |
装配好的转子部件,各零件的径向跳动允差,按下表:
名义直径部 位 |
≤50 |
>50~120 |
>120~260 |
>260~500 |
>500~800 |
叶轮密封环外圆 |
0.06 |
0.06~0.08 |
0.07~0.09 |
0.08~0.10 |
0.10~0.13 |
轴套外圆 |
0.04 |
0.04~0.06 |
0.06~0.07 |
|
|
平衡套外圆 |
0.05 |
0.06 |
0.07 |
|
|
平衡盘端面 |
0.03 |
0.04 |
0.05 |
0.06 |
|
8.5.3泵的装配顺序,可参阅8.3.2条按拆卸顺序反向进行。装配完毕后,用手转动转子,检查泵内是否有磨擦声或转动不灵活等不正常现象。除了d系列6-25、d系列12-25型泵以外,其余泵型的转子应有轴向窜动量。
9、运输、贮存
9.1泵的运输
在运输泵时要注意安全以防事故的发生,运输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a)在搬运时,起重机的吊钩应挂在底座或设备上的用于起吊的吊耳或吊孔(一般为4个)上,也可用叉式起重机搬运泵。不允许吊在泵和原动机的螺栓孔或吊在泵的轴承体上,更不能在泵轴处起吊。
b)起重负载应均匀平衡,且应注意起重设备的承载能力。起吊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泵件的碰撞。
c)泵和原动机等设备要可靠地固定在运输设备上,并要有足够的包装保护,防止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受潮、生锈、被腐蚀、发生碰撞以及其他意外的损坏。
d)严禁异物或灰尘在运输过程中进入泵和电动机内。
9.2贮存
如果泵需要在安装以前贮存一段时间,泵仍然需要包装,而且应放在干燥、防雨、防灰尘的合适的地面上,泵的吐出口和吸入口应盖住,以防异物进入。
泵的轴、轴承和其它精加工的零件应注意防潮,应涂保护油层。
10、开箱及检查
泵运到使用单位后应开箱检查泵设备和零件及技术文件是否丢失,是否在运输过程中有损坏,如果出现有丢失或损坏时,应立即向运输部门和泵制造厂声明。